我觉得我40岁人生一点都没有白活,过得特别的充实,也特别踏实,还有特别的自信和饱满。我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吧,然后我现在就是想踏踏实实做好我自己的工作,照顾好自己的家人,更重要的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。
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
–汤唯

让我焦虑的 30 岁,终于还是来了。
当她真的来的时候,我似乎没有想象中的焦虑。 29 岁那年,我因为三十岁危机一度陷入抑郁,而 30 岁这一年,我开始变得坚定、清醒和从容。
就像一个朋友在我焦虑的 29 岁和我说,别怕,来了就好了。
然后,她真的来了。

看起来不算太差,我在 30 岁的尾巴拿了一个福布斯 30 Under 30 和 中关村 U30,北京地铁的大屏会循环播放我的照片,象征着年轻的力量。
看起来不算太差,我的公司终于从死亡线的边缘挣扎回来,开始了规模化的扩张,租了近 1000 平的办公室,团队直逼百人。
看起来不算太差,在多次觉得自己呼吸不畅,五脏六腑总是痉挛,莫名其妙的头疼之后,我终于鼓起勇气做了系统性的体检,除了常规性贫血之外,其他都没什么异常。

于是找一个看起来可以偷懒的时间,开始了《写在 2021 年的最后一天》

每年,我都会在岁末年初写《写在最后一天》系列:

  • 2016年,我的两个字是【激荡】
  • 2017年,我的两个字是【蛰伏】
  • 2018年,我的两个字是【厚重】
  • 2019年和 2020 年,是断更的两年,断更的原因今天还不太敢说,希望有一天我功成名就的时候,能光明正大的说出来。
  • 2021年,我给自己的两个字总结是【感恩】

其实这篇《写在最后一天》花了我漫长时间的,也是这么久以来,久违的舍得这么奢侈的把时间放在文字上,因为写下来不只是一种沉淀,还是一种力量,更是对未来的憧憬,它会见证你的梦想成真。

“感谢这些记录,我才成为我。”

关于感恩

今年是我全职创业的第六个年头,我的公司第一次举办了感恩节活动。
还是蛮感慨的,一路走来,除了一直陪伴在身边的人,我还有机会表达感谢,其他大部分的人只是出现在我的生命中,陪我走过一段艰难的道路,然后分道扬镳。
以前总想着,我弱小的时候,我一定要在有机会的时候对帮助过我的人予以感谢,或者送上点什么或者反馈帮助些什么。但是当我可以送点东西的时候,竟然发现,貌似也没什么可送的。甚至很多时候,因为已经不再联系很久,连句专门的谢谢说起来,都显得异常刻意。

今年忽然明白,我们能对过去那些记得或者不记得的,帮助过我们的陌生人做的,就是把善良传递下去,让善良做一个接力棒,帮助更多的人。
刚创业的时候,自己很吝啬时间,也很吝啬资源,不太熟的人找我帮忙,我是很会拒绝的。后来慢慢的,当我想明白善良的接力棒需要传递后,我逐渐愿意帮助更多的人,不求什么回报,或者仅仅是为了报答曾经帮助过我的另一个陌生人。

关于做人

其实今年见识到了几次人性的恶,几个小事还是让我非常不太开心的。
其中有一件特别不开心的事情几个月后竟然有了反转,兜兜转转,似乎我还赚了便宜。
感谢我守住了自己的原则。

越发觉得,眼光还是要长远一些的。无论为了什么,都不能丢了人格。十年的信任建立是非常容易的事情,摧毁它可能就是一次没有底线的伤害。
做一个好人。

什么是好人呢,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双赢。可以有赌性,但绝不能上零和游戏的牌桌,如果被迫上了牌桌,也要努力在零和游戏中寻找双赢点。
其实人和人之间是非常长期的事情,在当下,谁占谁便宜都不合适,因为他总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找回来的。步入30岁后,我越来越珍惜那些超过十年的情谊,也在努力去培养新的十年的情谊,我相信,时间看得见的,除了我们的努力,还有人心。

当然,我依旧还是多年前那个鲜衣怒马的热血少年,那个得理不饶人的激昂少女。依然坚决不能吃亏,谁让我吃了亏,我一定也会找回来的。因为我需要为我的团队负责,为我自己负责。
但这并不耽误,我要做一个好人。

关于逻辑

这可能是今年我嘴里最高频的词汇了,原因竟然是我遇到了太多没有逻辑的人。
从说不明白话,到想不清楚事情,从耽误自己,到折腾团队。
我也从最开始的愤怒无助,变到平静接受。
我觉得活得通透的前提,一定是要有逻辑,逻辑要自洽。
你可以是错的,但是在你的世界里,这个错误是能逻辑自洽的,它就是对的。

写作其实是一个蛮锻炼逻辑的事情,能够把一个事情优美的写下来,首先是想清楚,然后能拆分三四条列出来,在我看来,任何事情都是能拆分3-5条,然后再拆分3-5条下去的。如果一个事情,一定要罗列几十条,然后混在一起无法归类,一定是没想清楚的。
对的,事情一定是可以归类的,事情也一定都是可以拆分的。
这篇文章的一堆关于XX 显然就是一个反面示例,但是既然是年度流水账,就让我纵容一下自己吧。

最近打算重新读一遍《金字塔原理》。
“金字塔原理 是一种重点突出、逻辑清晰、层次分明、简单易懂的思考方式和沟通方式。金字塔原理 的基本结构是:结论先行,以上统下,归类分组,逻辑递进。先重要后次要,先总结后具体,先框架后细节,先结论后原因,先结果后过程,先论点后论据。”
这本书应该是这几年对我影响非常深远的一本书。
2022年打算重新读,一方面为了我自己,更主要的是为了能更清晰的和团队讲清楚这件事。

关于韧性

韧性这个词,应该是对我的评价里面,最最高频的词了。
后来有人说我是钝感力,感受不到疼痛和挫折,也有人说我逆商高(大概就是因为智商情商都不太行,就剩下逆商了。。)。其实基本都和韧性相关。
从这个角度看,我的性格还真的很适合做 ToB 的行业,这个行业就是一个只要你有韧劲,有耐心,最后一定能耗死别人的一个行业。
因为薇娅是我的客户,所以我有一次专门去看了薇娅在十三邀上的一期节目,她和许知远说,你很适合直播啊,你直播的话,你一定会火,但是你坚持不下来。我就能,我能耗死其他人。
当时我特别感同身受:
我干不过你,但是我耗死你。

关于产品

我终于觉得,自己可能是一个及格的产品经理了。
从最开始迷恋用工具画图,到现在关注底层逻辑,喜欢在白板或者贴纸上画逻辑图。
之前和一个朋友聊到古典产品经理,在今天几乎已经找不到了:

  1. 一页一页的对竞品进行截图
  2. 用像素眼来看产品

有太多产品经理的方法论中聊到,高阶产品经理要懂商业,要懂业务,要做闭环,甚至就是一个 CEO 等等。太多鸡汤文夸大了产品的作用,其实那些东西,你放到工程师、运营、售后身上,我觉得没准也能都编出来是对的。
但是我确越来越觉得,能做好产品经理最基础的工作,在很多时候已经足够了 —— 设计一个真正让人用起来舒服的功能模块。
就像文章开头汤唯说的那样:

然后我现在就是想踏踏实实做好我自己的工作

如何能做一个真正让用户舒服的模块呢? 我并不觉得人人都是乔布斯,有那么厉害的洞察。很多时候,起码在 To B 领域,不需要那么多颠覆式创新,也没有那么资源支持颠覆性创新,能会抄就不错了。
说好听一点,就是要学会学习。

创业越久越会认识到自己的渺小,越敬畏经验和时间,承认自己不是伟人,很多东西,其实其他人都已经做过了,我们就原封不动的抄过来,其实就已经能及格了。
这里的抄竞品,其实有3个角度:

  1. 竞品不是绝对意义的竞品,比如我做 SCRM 的公司,我会去看一些竞品,但是真的要抄的时候,我不会选 SCRM 的公司抄,因为这个行业本身也没存在太多年,SCRM 的竞品公司大概率还没想明白产品究竟该怎么办呢,抄来抄去,就只能永远走人家的歪路。这里的竞品更多的是功能上的竞争。比如我们最近在做权限管理,我会让我的团队去抄袭做身份认证的公司是怎么做权限的,去看做招聘系统的公司怎么做权限的,去看做 OA 的公司怎么做权限的,他们才是真正走过十年以上的路,能学到精髓,能学到不变的东西。
  2. 竞品一定要足够多,看足够多的竞品,才能真正理解,才能选出最优解,永远不要偷懒,其实看竞品的过程是在学习的过程,学习竞品的产品经理是怎么思考的,他为什么做了一个不合逻辑的东西还不改,一定有他的原因。当然,前提是我们作为产品要足够智慧,能分辨什么是好产品。
  3. 抄竞品一定要足够细,竞品的每一个模块都要截图研究,囫囵吞枣的效果,通常会适得其反。

没想到写一个竞品,就花了这么多笔墨。
其实第二个像素眼,倒也不是什么特异功能,就是仔细一点,负责一点就可以了。我实在难理解一个微软雅黑和宋体都分不清楚的产品,一个左边距是5px,右边距是20px都看不出来的产品,能交付出什么样的好产品。
其实产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用户测试,我回头应该再整理一个专门的产品文章来写,感觉放在年终总结里面,有点太啰嗦了。

关于工程师

提到产品,不得不再聊聊最近我对技术的一些思考。
前几天,我在公司启动了 WhatsApp 的项目启动会,和团队聊到工程师:
我和大家说,作为一个全球化的项目,对项目团队的要求可能和过去我们的要求不太一样,我期待这个团队的人都是“硅谷工程师”。工程师文化的明确定义,是我最开始看吴军的《硅谷之谜》看到的,具体的定义可以参考:工程师的五个等级——《硅谷之谜》书摘
我期待团队里的人,最少要满足第五等工程师,也就是一定有自己独立设计和实现功能的能力。
未来的项目负责人一定要满足第四等工程师。
我们这个项目里面,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是没有产品经理的。
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。
这个项目里的人,一定都是工程师。

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,一直觉得,工程师一定是可以独当一面的,工程师是有很强的产品思维的,有两个原因:

  1. 作为产品的时候,接触的都是最棒的工程师: 2013年,我刚入行产品经理的时候,是我和几个北邮的同学做的工作室,除了我之外,其他人都是工程师。从今天的视角看回去,他们作为研发的产品能力在那个时候应该不在我之下(现在他们年package都小几百万了),他们本身就有极强的学习能力、产品能力和积极推动事情的意愿。虽然最初的小团队只有5个人,但是我被那样的人才密度宠坏了。
  2. 我是从产品岗转到研发岗的:2017年,我离职全职创业,因为只有一个人,只能从产品转到工程师,在2017年和2018年没日没夜写代码的那两年,我是没有产品经理的,我一个人天马行空的在我的世界里创造我心中的数字世界。那两年应该是我创业生涯最享受的黄金时代,是我最自由创造力最强一天工作16个小时仍然不知疲倦的黄金时代。至于商业化能力这些,都是后话了。

我的创业黄金时代结束于我和合伙人在 YC 毕业。
2019 年,我和合伙人从美国回来,我带团队一塌糊涂(当然,今天我也一塌糊涂),才发现研发不是我想象的那样,我的耐心严重不足,脾气从大学的温顺逐渐过渡成了暴躁狂。我对研发有非常多的不满(客观的说,问题可能大部分也出在我)。
我当初成为研发的原因,和我当初对研发的愤怒,竟然如出一辙。
我没有能力去改变什么,只能选择接受,然后找到最合适的方式,带伤前行:

  1. 接受他们
  2. 教会他们
  3. 能找到更合适的人

好在创业这么多年,我已经学会了不用唯一的态度去解决问题。其实我觉得创业早期,除非头戴光环的创始人,可能只能选择 1 和 2,创业到一定阶段,才能选择3。
同时幸运的是,我有一个很棒的 CTO,他能容忍我很多,脾气又好,在他带领下的研发团队成员从几个人到今天的几十个人,一直非常稳定,离职率应该是行业最低的。

关于程序

其实我本来是想在工程师那个模块写的,但是没控制住,情绪有些激动,所以我新开了一个段落聊聊今天我对程序的认知:

程序 = 逻辑 + 数据库 + 云原生

先从云原生聊起吧

前一阵,我在微软和微软中国的 CTO 有一个关于云原生的直播讨论,在聊云原生的话题,我说在新时代出生的我不只是“互联网原住民”,更是“云原生原住民”,因为我写程序的第一天接触的就是云原生的技术,我在2016年开始用 docker,用微服务的时候,只是因为创业资源紧缺,希望能快速上手,那个时候压根不会思考一些“假设云服务一定可信”这样的理论,只要能用别人的,我一定不会自己去架一些服务,反正别人肯定都比我靠谱,我就一个人光脚在那写代码,别人的再不靠谱,论时间论人力都比我强啊,那我还叽歪个什么。
那个时候也没什么人提云原生,我自己在docker、微服务的世界里呆久了,忽然有人说云原生,其实最开始我也不太理解这是什么,后来发现,这就是我。微软中国的 CTO 韦青说,就像鱼儿游在水里,它不会问什么是水,我们呼吸在空气中,我们不会问什么是空气。因为他就是我们身边最习以为常的东西。那些我们不经常碰的东西,才会挂在嘴边讨论。我深以为然。

话题说的有点远,聊回到云原生的话题,我觉得云原生最大的价值,就是今天的程序员,不需要再考虑复杂的运维场景,不需要自己去维护服务器,甚至都不需要知道什么是服务器,只要把自己业务逻辑说清楚,其他的几个9的问题,其实有云服务厂商帮你解决了,与其说是解决,不如说背锅。你看宕机了吧,不是我的问题,大厂宕了。
云原生的时代,真的是一个对工程师来说,太美妙的一个时代了。

逻辑

这个其实应该是程序的最重要的部分,也是第一步,只是因为毕竟这是年终随笔,所以我就随意一些,从随意的地方入手了。
做一个有逻辑的人,其实很重要,不只是在程序的场景下。
说回来,程序中的逻辑,更多偏业务逻辑,就是你想清楚,数字世界的逻辑是什么样的,要能尽可能的穷举(其实产品也是)所有可能性,然后每一个可能性给一个确定性的结果。
程序和机器简直太美妙了,因为他们不会说话,他们永远都是确定性的。你给出一个指令,输出永远是确定的,正确的。
有了bug,也一定是因为你自己的逻辑出现错误,和机器一定没有关系。
这样的合作对象,可能在现实中永远没法遇见 – 可控性强,永远不会出错,永远是确定的。
在数字世界久了,有的时候人会越来越较真,甚至偏爱辩论和抬杠 – 我称之为率真。
当然,率真的对象还是要考究的:

  1. 首先,对方得是一个成年人
  2. 另外,对方也得有逻辑
  3. 关系应该不能太差,保证大家在同频

做一个过于较真的程序员,可能在现实世界是活不好的,好在现在的我应该不是那样的。

数据库

其实更多的,这里只的是存储。
你写了很多业务逻辑,一定会产生数据,这些数据,需要存储,所以有了数据库。
我第一次接触数据库应该12年前,数据库老师在讲台讲了好多mysql的各种表结构,信息都记不太清了,如果我重新去讲,我可能会用 excel 来讲,深入浅出,清晰易懂。
我一直觉得,云原生的背景下,Google Spreadsheet (Google 的 Excel)有了一切的读写 API,其实是人人都是工程师的年代了。
只要你懂业务,懂逻辑,其实学习什么语言并不重要。
好多其他行业的人会和我聊天的时候,说觉得程序员的行业很酷炫,说自己也想写程序,问我要从什么语言学起。
每次我都不太知道该怎么去回答,因为对于一个希望用程序去解决问题的人来说,语言完全不重要,Node 还是 Python 还是 Go 还是Java PHP 这些,没啥区别,因为你根本不需要理解什么是 I/O 什么是调度什么是脚本语言什么是解释器什么是线程(大学的那些概念真的劝退了好多人,但是这些基础课程很重要,这个是后话了)。你只要理解你自己的逻辑,拆分要解决的问题,然后写出来,画流程图都行,说清楚了,用 Excel 把数据存储并可视化起来,其实就够了。更何况,Excel 都能编程。
了解太多的时候,反而让你的开始变得困难

关于边界

最开始提到边界,其实是从写程序开始的。每个程序的函数定义很重要。 API 和 SDK 是能连接一切的,程序一定要学会解耦和模块化,一个什么都能做的函数,大概率永远是用bug的,因为过于复杂。
而无数个模块化、解耦的函数的组合,每个程序只做自己的事情,通过接口进行互相调用,才能绘画出优美流程的代码。
函数的边界很重要

后来自己做公司做产品的时候,逐渐意识到公司的资源紧缺,对于创业公司唯一能做的事情,就是聚焦在一个点,把这个模块打穿打透。但是通常客户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,单点永远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,所以就用 API 去连接,和其他产品一起去整合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。想和其他产品连接,首先自己要足够开放,自己要有足够多的 API。
我经常骄傲的说,我们公司是所有 SCRM 厂商中,开放最多 API 和 SDK 的公司,当然,这可能也和我做了5年开源项目的背景有关系。
产品的边界很重要

再后来,一次和合作伙伴的对接,他的一段话更触动了我。他说他们不和另外一家公司合作,是因为那家公司也做了这个合作伙伴类似的功能,自己怎么能和竞品合作呢。
我忽然意识到,学会和合作伙伴交朋友很重要,我们需要安全感的前提,要给对方安全感。我们要明确,哪些是我的,我一定会死磕到底,哪些是别人的,我们一定不碰。
有边界的合作,才是双赢,才能长久

关于 SaaS

过去一年,亲身经历了行业最头部的客户之后,我越来越坚信:

SaaS 本质上卖的是最佳实践

当你越了解一个行业的时候,你约知道如何用工具让这个行业提升效率。反过来,当你越了解如何让工具为这个行业提升效率的时候,你会越了解这个行业。
当一个 SaaS 产品能够把业务的方法论,业务的最佳实践抽象出来,做成一个开箱即用的工具包的时候,这个产品才有了真正的壁垒。
当一个 SaaS 产品能反向指导客户的业务的时候,这个产品才有了生命。

SaaS其实卖的是服务,而不是软件

在SaaS 里面,第二个 S 代表的 Service 在很多时候比第一个 S 代表的 Software 更有价值,也更能卖出溢价。
因为所有人都是懒的,没有人喜欢下场动手做一个复杂的东西,更何况这个人可能还什么都不懂,可能都不知道,就算下场能做什么。
这也是为什么,咨询永远比服务贵,服务永远比工具贵。
之前神策创始人桑文峰说过的一段话,我深以为然:

能用服务去解决的问题,就不要用咨询去解决,能用产品去解决的问题,就不要用服务去解决。

SaaS 要追求尽可能的标准化

上面提到的咨询、服务到产品,其实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,一层一层拆解,标准化的过程。
当咨询做到标准化的时候,昂贵的咨询师的服务,就可以堆普通的人力去解决了。
当服务做到标准化的时候,机器就可以替换人力成本了。

机器永远比人好管理。她不会闹情绪,不会离职。
不够用了,我只要扩容就可以了。
稳定性不够了,只要准备足够多的机器做灾备,总能达到更多的9。
但是人不一样,人有极限,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。
这是人讨厌的地方,也是人有魅力的地方。这是后话了。

SaaS 要警惕陷入大客户定制化陷阱

服务大客户的过程中,如何能始终保持产品的边界,哪些地方要坚守好自己的底线,一定不要碰。
在大部分时候,知道自己不碰什么比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重要的多。

我有非常丰富的外包和项目经验,正因为如此,我一定不会让我的公司因为服务的都是大客户,逐渐沦落成为一家项目公司。
这是我的底线。
2017年,潇洒姐的《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》里面就是这样评论项目的:

这种接活做活,通宵达旦,上一单与下一单充满投机性, 产品以客户主观意志为标准,生产方式毫无规律,出卖单位时间劳动力在慢车道上发展,不存在幂次法则的突破口,其实谈不上是真正的创业,充其量只能算作有雇佣关系的自由职业者或者手艺人或者包工头。

做产品的人希望通过创造去改变现实世界不美好的东西,而不是一个披着自由职业者外衣的手艺人或包工头。
是的,我做过太多年的包工头了。
我自认为,我应该是所有做大客户的 SaaS 公司里面,项目边界做的最好的一点。

API 和 SDK 是可以连接一切的,这个我在前面的边界话题里也讨论过了。

关于团队

希望 2021 年是你的翻盘年,后面不再那么丧了
–高原

我和我们 CTO 高原说我这两天要思考一下,写一些文章来总结过去和明年计划,他回复了我上面的话。

收到的时候,是有些眼眶湿润的。
从创业到现在,我们一直在面临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,在死亡线周边徘徊。最开始找不到方向,然后是找不到 PMF,然后是找到了却没钱扩张要裁人,然后是扩张找不到候选人。。。
我会情绪失控,我会焦虑,我会痛苦。但是高原似乎总是情绪稳定的一方,面临所有的不确定性,都是淡定接受的状态。
团队里能有人接受你的暴躁和冲动,同时又能在你迷茫的时候接受你的迷茫,做好手里的事情,等待你恢复,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情。

gaoyuan

2019年和2020年,是我从一个热血青年成长为一个相对成熟的创业者的关键性的两年,感谢合伙人的陪伴。

创业越久,越发觉,人比事重要,当然,没有事,也没有人。
作为一个理性的工科女,我很享受和机器的协作,但是人的不确定性和创业的不确定性一样,会更有魅力。
人是有创造性的,所有不确定性、失控带来的价值就是创造。这是确定性的、可控的机器永远带不来的事情
永远要接受硬币的正反面。
我记得我和我们的 CRO 伯昊聊起ego的话题,有一次我说他ego太大,他崩溃了。后来他问我,他 ego 是不是真的很大。
我说 ego 大,是好事,如果 ego 不大,是不可能像他这样有激情,不知疲倦的去推动事情的;如果不大,是不可能陪伴句子熬过最难熬的岁月,相信自己是救世主能拯救句子于水火;如果不大,更不可能接受动不动睡在公司的行军床,靠团队上班的喧嚣声叫醒。
正是因为有 ego,有梦想,才敢于尝试一些不可能的事情,然后在一堆不可能的事情中,创造几个奇迹。
当然,一个人的能力要和野心配的上,同时要学会经常性的反思和总结,不怕犯错,在犯错中成长,是一个优秀的人和优秀的公司的必修课。
一路走来,肉眼可见的看着句子互动在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的路上,回头看都是感动,经历时无不惊悚,还是感谢今天,我拥有了一个自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的、年轻有激情、而又互补的团队。

要专业,而不是态度

这个话题其实是我临时加进来的。
我们交付部门的负责人玉晓和我说,佳芮,销售同学说我越来越像你一样咄咄逼人了。

交付部门的负责人应该是现在团队里,除了我和高原之外在句子呆的最久的人了。
最开始她是 UI 的岗,后来在无数次产品会中,我发现她有很清晰的逻辑和极强的责任感,虽然她对产品和技术完全不懂,后来我还是把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项目交给她,让她做了项目经理。
那次项目做的非常漂亮,后来逐渐的,我会让她去和一些大客户沟通,发现在甚至产品经理都没办法搞定的客户,她都能很完美的解决好。
直到有一次,她竟然在和我说docker,说vnc,说了一堆我觉得她不应该知道的技术名词。
后来团队扩张,我让她做了交付部门的负责人。

前几天,我们一个大客户使用产品一直说我们产品不稳定,客户说一定要让技术来,销售的同学把玉晓带过去,说这是我们的技术老师。
现场面对客户的咄咄逼人,玉晓不卑不亢的说清楚了很多问题不是产品bug,而是客户使用不当,以及客户不合理的预期。
说清楚以后,这个咄咄逼人的客户,竟然开始在群里说话变得老实起来。
其实销售当时手里是捏着一把汗的,明明应该跪舔金主爸爸,怎么可以上来就呵斥金主爸爸呢?
结果呵斥的结果,竟然比跪舔的结果好。

其实专业,比态度更重要

销售之所以态度好却解决不了问题,是因为对产品的了解不够,只顾哄客户,却失了专业。
客户不是你的男女朋友,客户花钱是解决问题的,不是来寻求存在感和开心的。谁给他解决了问题,谁才值得尊敬。
很多时候,专业、严肃认真的讲清楚道理,很容易被误认为成咄咄逼人。
但是又怎样呢?

专业,永远比态度更重要

关于感情

我觉得我20岁的时候,很多时候谈恋爱都是凑合的,因为小的时候你是空的,你不知道自己要什么。但是30岁以后,如果要再找一个男朋友,一定是锦上添花的,如果说但凡有一点让我不舒服的,可能就算了
–王子文

我很少看综艺节目,忘了什么时候刷到王子文的恋爱观,记忆深刻。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我好像也不太担心自己谈不到恋爱了。我也不太担心自己嫁不去出去的事情了。
如果能一直在一起,结婚和不结婚,又有什么区别呢?
不过不能一直在一起,结了婚不是也要离婚?
当然,我依然十分向往婚姻,甚至比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刻更渴望小孩子。我一直都喜欢小孩,很喜欢。

年轻的时候,总是觉得好多女生好厉害,为什么能做到没有空窗期,30岁这一年我发现,想让自己没有空窗期其实是一件不那么苦难的事情: 别和自己过不去就好。
我承认我是个工作狂,抛出工作的时间,我是非常需要陪伴的,所以仅仅为了有人陪而谈了一个又一个恋爱,那些快速结束的恋情让我越来越明白,什么是我需要的感情。更感谢在感情里想不明白事情的痛苦日子里,让我渐渐明白如何去爱一个人。
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我不太敢承认恋爱了。创业本身已经是一个极度不确定的事情了,我的生活在过去5年一直充斥着巨大的不确定性,我自己都不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说yes,如何能给另外一个人确定性呢,又如何能让另外一个人陪我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呢。

我承认,很多时候,创业让我变得越来越像个男生。
感谢这几年在残酷创业环境下给了我很多男性视角,从男性视角看待问题的方式,我变得越来越清醒。
关于恋爱,我觉得,活在当下,享受当下的美好,就足够了。
相信永恒的爱,但是不要考验人性。
我依然相信承诺,我依然期待承诺。我知道承诺不代表未来的兑现,但是起码在这一刻,它代表了我们之间最纯粹的情感。

关于健康

文章的开头,汤唯的那段话的最后说:

更重要的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。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

没生过病之前,永远觉得自己是钢铁战士,没有什么事情不是睡一觉就解决不了的,如果有,就睡两觉。
2019年和2020年,我生了一场小病,终于在2021年的年中治好了。
2021年一整年,我经常性的感觉心悸,在一次凌晨之后结束的会议后,我忽然躺在床上喘不上气,从零点折腾到凌晨3点,忽然意识到了身体的重要性。

“创业,最后拼的是体力”。我一直特别坚信一句话。
三十岁之前,我对这句话的理解,就是我只要咬住牙,坚持住,就能做完。咬住牙,就有体力。而实际上,我也是通过这个体力在很多关键性的事情上获得了我想要的收获。
三十岁这年,在那个喘不上气的深夜,我忽然明白,所有的精神力量,在肉体病痛面前都是如此渺小,咬住牙一次,却不能永远咬住牙。幸运逃过一次,却不能永远幸运。
在做了无数次的心理建设后,我做了非常全面的全身体检。
万幸,除了贫血导致的部分血常规不正常外,其他一切正常。
万幸,今天只是亚健康。
2022年,是该把保持身体健康的优先级,提上来了。

这么说来,2022 年我的愿望竟然非常简单,只有一个:身体健康
为了实现身体健康,我会加强锻炼,估计今年我游泳会多一些吧,最近越发觉得游泳特别容易进入心流。当头部在水中的时候,我会感觉整个世界都是我的。
有意思的是,这应该是三十年来,第一次锻炼不再为了变瘦或者变美,仅仅只是为了健康,为了充沛的精力。
如果把身体健康作为 OKR 中的 Objectives,那我猜测 KR 应该是:

  • 像 2015 年跑马拉松一样,毫无压力的跑完 5 公里
  • 能持续一个月,无论什么工作强度,都不会出现呼吸困难
  • 能像过去一样,无论什么场合什么情况,想睡就能睡的好,一觉到天亮。

以上,就是我的 2021 年。
我无比憧憬我的 2022 年。

“30岁以后,喜欢的东西依旧喜欢,但可以不拥有。害怕的东西依旧害怕,但可以面对。”

29岁那年,一个朋友和我说到30岁,别怕,来了就好了。
未来的很多事情,就和29岁担忧 30 岁一样,别怕,来了就好了。